近年来,建筑产业在规模扩张与品质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面临深刻变革。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方面推进的背景下,以全生命周期减碳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推广,慢慢的变成了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。
绿色建筑,指的是在全寿命周期内,节约世界资源,保护自然环境,减少污染,为人们提供健康、适用、高效的使用空间,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。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、高效、经济、环保、集成与优化,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、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,同时实现高效率利用能源、低限度影响环境,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绿色建筑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一场关于“建筑如何与自然共生”的哲学实践,追求人、建筑、环境三者的动态平衡,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以下维度:
从选址设计、施工建造、运营维护到拆除回收,绿色建筑在每个阶段都践行“减碳法则”;
向自然学习,与自然环境亲和,用科技重现生态智慧,实现和谐共处、永续发展;
1986年,我国发布首部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,提出节能率30%的目标,开启了建筑节能的规范化进程。1999年《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》发布,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形式推动建筑节能。
2005年,《绿色建筑技术导则》发布,明确绿色建筑技术路径;2006年,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正式实施,填补国内评价体系空白,成为行业里程碑。
2013年《绿色建筑行动方案》提出“十二五”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;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超50%,《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》明确“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70%”目标;2021年1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《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》,对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作出规范,推动了绿色建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;2022年6月《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明确“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,到2025年,城镇新建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%以上,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。”
近年来,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,既有建筑能效水准不断提高,住宅健康舒适性逐渐提升,人民群众热情参加绿色建筑创建活动,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。目前财政补贴、容积率奖励、绿色金融等政策持续发力,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新建项目高标准落地。同时,随着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、装配式建造、低碳材料、BIM技术、智能运维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,将加速建筑“低碳化”与“智慧化”。
从节能标准到生态城市,绿色建筑的每一步跨越,都凝聚着政策引领、技术创新与全民协同的力量。展望未来,各级住建部门将继续完善标准体系、强化技术支撑、推动普惠共享,让更多建筑“绿起来”、城市“活起来”、生活“美起来”。